│我的存在對世界而言是怪異的存在│盧小露│ 20190609 (16/100)

從12歲開始,曉玫就開始發展出「自我意識」的概念。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呢?有一天在學校下課休息時,一群女生同學聚在她旁邊打鬧說笑,平常她都可以跟大家嘻嘻哈哈的,不知為何,那個時刻她突然覺得不好笑了,不是很想加入。有一次下課小娟要牽她的手一起去上廁所,她突然把手甩開,她不想再一起手牽手去上洗手間了。從那天開始,小娟和她漸行漸遠。

於是12歲起,她開始無法融入同學,喜歡自己一個人。雖然國中高中都還是有好朋友姊妹淘,但那個無法再和大家一起說笑打鬧的時刻,還是時常湧現。說穿了,就是感到寂寞。精神上的不滿足一直困擾著她,大學以後乃至出社會,和男生們的體肉關係雖然可以暫時解除疑慮,但經不起長久一起生活的考驗。Z曾經對她說:「你從未感到滿足。」曉玫不是很喜歡這樣的自己,她多希望自己可以滿足現狀不再苛求懂得珍惜,時常質疑自己直到失魂落魄,又被從小父母關係惡劣記憶所纏繞,只好求助諮商師。

那家心理諮商機構位在羅斯福路二段的公寓大樓裡,第一次報到時,一堆男性皮鞋、娃娃鞋、高跟鞋放在門口或鞋架上,空氣並不新鮮。她走進去時覺得羞赧生怕遇見認識的人,有一個女孩擦著眼淚出來,坐在沙發上喝水。她倆四目交接,隨即又彼此轉離視線,一陣尷尬。曉玫心想也許等等她也會變成這樣也說不定。

諮商師Karen問了她所有的狀況,稍作盤整後說:
「你的狀況大概需要12堂,但是依你的月收入,我可以幫你做申請減免。」
「恩好,謝謝。」曉玫回答。

經過幾次的諮商後曉玫說起她小學時那個感覺到自我存在意識,開始無法融入大家的經驗。她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格格不入、怪異的。

「我也想當一個正常人呀,跟大家一起說說笑笑得多好,不用一直想到自己多好啊。」

她已經忘記Karen後來跟她說了什麼,依稀記得提醒她要學習「活在當下」。只記得最後幾堂,Karen問她說:「你這一生到底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?」

曉玫答不出來,她覺得她首先要成為經濟獨立的人,這些「哲學」問題不是她現在可以專注的。於是漸漸的,心理諮商的談話開始沒有重心,她也就沒再去了。許多自己的難題包含「怪異的存在」,都沒有辦法解決,那就先「接受」吧。她記得Karen曾說:「『接受』就像男女性器結合,女性有時像是那個接收者。練習當個接受者、被動者,看看會如何。」

Comments